自從微博掀起一陣又一陣“轉發錦鯉迎接好運氣”的浪潮,“錦鯉”這詞就經常活躍于大家眼前。它不只是一條魚,還是一個好運的符號。最初是”轉發這條錦鯉,獲得未來一周好運”,之后的“錦鯉”也可以指某個運氣特別好的人:比如青春偶像楊超越,一炮而紅的運氣人人信服;比如“中國錦鯉”信小呆,從三百萬人中被支付寶選中羨煞旁人……

錦鯉表示還挺無奈的,也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它除了有吉祥意頭,還一路陪中國游了兩千多年,其實也挺不容易。

從食用魚變成幸運魚話說在遙遠的春秋時期,錦鯉還沒有各種艷麗鱗衣,通常是渾身青黑。那時它還只是一條食用鯉,雖然比其他魚來得高貴,是宮廷貴族的食材,但始終只是一道菜。從什么時候起,錦鯉開始飛黃騰達呢?這還得感謝唐朝的皇帝。

因為“鯉”和“李”同音,唐朝國主尤其喜愛這種跟自己“同名”的魚兒,他命人把鯉魚養在宮廷的池塘里,并且悉心培育用作觀賞。大概因為逃離了被烹煮的命運,又過上了自在的生活,這些鯉魚開始變得光鮮亮麗起來。不少詩人為鯉魚的靈動著迷,又因為它們在水中游動,鱗光閃爍,于是賜予它們新的名字——錦鯉。

皇家人作為“捧紅”錦鯉的第一把手,在營銷方面是很用心的。他們喜愛錦鯉,便要把一切美好的寓意都加在它身上。據聞,皇帝還曾命人專門查閱經書古籍,把錦鯉的傳說廣泛傳播。從此,錦鯉的名氣從長安城一路往外擴散,成為當時大唐的國魚。

一身好意頭,游進千萬家因為國主的寵愛,錦鯉越發受歡迎。它不再只出現于宮廷的池塘,還住進寺廟,游進官宦商賈之家,后來市井百姓也知道了它的名字。到寺廟參拜的人常聽說,這些游在塘中的錦鯉,能帶來好運。傳說它們祖先曾經跟隨唐玄奘從東土大唐到達遙遠的天竺。途中歷經磨難,最終修成正果。錦鯉從此渾身祥瑞之氣,能幫助人實現愿望。

住官宦世家和商賈大宅的人除了在池塘里養著錦鯉,還把它們擺尾暢泳的姿態畫下來,請工匠們臨摹雕刻到門柱、屋頂上。這些達官貴人深信,錦鯉既然有躍過龍門的本領,也定能保佑自己功成名就,平步青云。

▲ 遲明《魚樂圖》

▲《太極圖》平民百姓家雖然請不來錦鯉入住,但他們也依舊喜愛這個活潑的生靈。錦鯉出自富貴的皇室之家,養不了,卻依然想把它“留住”。于是,便有了大量關于錦鯉的丹青、年畫、窗花、器皿。百姓家門板上貼的、墻上掛的、桌案上擺的,都有了錦鯉的身影。那時錦鯉在長安城一時無兩,是它最輝煌的一段日子。

求一份運氣,求一份安心千百年來,錦鯉隨著華夏走過各個皇朝時代,經歷過風霜,也見證了不少盛世。

舊日的人希望錦鯉迎來吉祥和幸福,今天的人相信錦鯉會帶來幸運。它既是一條活潑靈動的觀賞魚,也是吉祥的風水寶物,還可以是輕松轉發求好運的幸運符號。“錦鯉”這個名字都承載著人們對明日的期盼,這份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代代相傳。至于靈驗與否,其實并不重要。更多時候,人們求的只是安心和“明天會更好”的信念。

生活總要有點小盼頭就把愿望交給錦鯉,你只管努力!

文字為物道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