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地普及布病防治知識,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編寫了《你問我答話布病》科普書籍,全書采用科普問答的形式,針對布病防控中關注的問題,以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文字進行解答,幫助養殖者、消費者、防疫人員增加布病防控知識,樹立正確的布病防疫觀念。現提供書籍電子版,供廣大需求者閱讀。前兩期我們連載了布病的概述、預防措施和檢疫與監督,本期我們來學習布病的人員防護。

人主要是通過接觸患病的動物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或者接觸被其污染的環境而感染。人接觸了患病家畜的流產物、陰道分泌物、乳汁、肉、皮毛、尿液、糞便及被其污染的土壤、水、飼草等都有可能感染布病。潛伏期7~60天,一般為2~3周,最短僅3天,少數患者在感染后數月或1年以上發病。實驗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 天內發病。人可出現一過性感染。急性期感染的表現頗似重度感冒,典型病例熱型呈波浪狀,初起體溫逐日升高,達高峰后緩慢下降,熱程約2~3周,間歇數日至2周,發熱再起,反復數次,稱“波浪熱”。感染初期,患者常表現為*、*和肌肉痛,疲勞,乏力,消瘦,寒戰,大汗淋漓等。急性期通常伴有菌血癥,布魯氏菌隨血液蔓延到全身各個器官系統,主要侵犯網狀內皮組織,例如肝、脾、骨骼和造血系統。因此,主要臨床表現為肝腫大,脾腫大。由于布魯氏菌可在單核吞噬細胞中生存和繁殖,急性期可繼續發展為慢性期,慢性期以骨關節病變最為常見,例如脊柱炎、骶髂關節炎等。神經型布魯菌氏菌病和心內膜炎是本病致命性的慢性期并發癥,雖然部分并發癥可危及生命,但人類布病患者病死率比較低,小于1%。二者均可出現發熱、全身不適、肌肉及關節酸痛、*等癥狀,但流行性感冒多為地區性流行,起病急,同一地區或者單位短時間內即有大量患者出現,多伴有上呼吸道癥狀、咽喉腫痛等,同時布病實驗室檢測為陰性。出現疑似布病癥狀或者有患病動物接觸史,懷疑患了布病應盡快到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做布病相關檢查和診斷,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人患布病后,病程長短不一,以3~12個月者居多。多數患者只要治療及時,措施得力,一般預后良好。個別患者未經治療也可以自愈,但有些患者如不及時治療,易由急性轉變為慢性,反復發作,遷延數年,甚至終身不愈,嚴重影響勞動能力。可采用多種*聯合用藥,最常用的抗菌藥物治療方案是每日口服多西環素和利福平,持續服用6周。也可以每日肌內注射鏈霉素,連續注射2~3周來代替利福平。在聯合應用多種抗菌藥物對布病進行治療時,可以選用氨基糖苷類抗菌藥物慶大霉素代替鏈霉素。處理布病病畜時要戴口罩、手套等,穿防護服,并做好消毒工作。采用物理限制設備保定動物,對采樣器械進行消毒,采集病料、剖檢病死動物時在特定區域(下鋪塑料布)進行,對剖檢、采樣后的動物尸體、廢棄物等采取燒毀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措施。工作結束后,收集注射用針頭及采樣用刀片等尖銳物品,并進行消毒處理;工作人員要更換衣服,并清洗消毒。(1)病原分離培養和動物感染實驗須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BSL-3)中操作;未經培養的感染性材料實驗和滅活性實驗(如血清學診斷試驗、核酸提取等),要在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BSL-2)的生物安全柜中操作。(2)進入工作區域要做好個人防護,穿戴工作服、乳膠手套、口罩、帽子、鞋套等,必要時戴防護眼鏡。(3)實驗過程中盡量使用自動化儀器設備,減少人工操作,使用防穿刺容器放置銳器,保持手和污染的物品遠離面部。(4)操作時嚴格按照實驗安全規程操作,操作臺面采用吸收性材料制作,并注意收集和吸收迸濺物和液滴等,用消毒劑、防腐劑殺滅廢物收集容器中的微生物。實驗室應劃出專門的廢棄物處理區和配備專門的處理設備,實驗廢棄物經高壓滅菌后再進行無害化處理。布病的發生與接觸患病牲畜機會的多少有關。一般來說,牧區得布病的概率大于半牧區或農區,農區大于城鎮。但是近年來由于牲畜交易市場的開放,半農半牧區養殖業的發展,半農半牧區農牧民的布病發病數增多。69、為什么牧區、農區、城鎮的人得布病的機會存在地區差異?
牧區人們以畜牧業的生產活動為主,飼養的牲畜數量多,平時的食物(奶、肉),部分衣服、住的氈房、帳篷、蒙古包等多數從家畜獲得,人們與家畜接觸的機會比較多,所以當有病畜存在時,人們很容易被感染。半農半牧區和農區的人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兼養少量家畜作為副業,家畜的數量相比牧區少,人們接觸的機會也少,所以得布病的機會小于牧區。但是,近年來由于這些地區大力發展家畜養殖,越來越多的農民家中開始養殖牛、羊等牲畜,增加了這些地區人們得布病的機會。城鎮居民很少飼養家畜,所以直接接觸家畜的機會比較少,得布病的機會也最小。但是在靠近牧區的城鎮以及大、中城市的屠宰廠及皮毛、乳、肉加工企業中,因為生產過程中的接觸而導致許多人感染布病。城鎮一般人群也有因食用或接觸未經嚴格滅菌的奶及奶制品而感染布病,也有食用未經烤熟的肉類而感染布病。有人專用的布病疫苗,人群預防接種后可以使機體的免疫水平、抗病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接種疫苗是保護易感人群、防止感染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目前使用的疫苗保護力有限,持續時間較短,連續使用可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因此不提倡給人使用布病疫苗。不會。布病一般通過牲畜傳染給人。人患布病后在急性期也可向外排菌,但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罕見。在我國經過對大量布病病例的調查分析,還未發現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通過患者傳染而引起的病例,以及患者家庭和醫院內交叉感染的病例。會。因為布魯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魯氏菌。布魯氏菌隨病畜乳汁排出體外,病畜排菌時間有的幾個月,甚至可長達2年以上。乳制品如奶酪、奶油、奶粉、奶皮子、奶豆腐、酸奶等如果未經徹底滅菌處理,仍會含有布魯氏菌,造成食用者感染布病。在許多國家,食用未經嚴格滅菌處理的奶制品是感染布病的主要原因。所以,乳汁及乳制品要經過嚴格消毒,殺滅*,方可食用。73、屠宰布病牲畜和加工布病畜肉及內臟會感染布病嗎?
會。布病病畜的肉及內臟通常帶菌,且布魯氏菌可在鮮肉中存活4個月,在腌肉和凍肉中存活15~45 天。因此廚師、售貨員在切割、清洗制作過程中如不注意防護,很容易被感染。是的。疫區病畜的皮毛很容易被布魯氏菌感染,特別是新剪下來的毛和流產羔的皮。一般條件下,布魯氏菌在皮毛中存活2 ~8個月,所以梳剪羊毛、皮毛加工和收購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如不注意個人防護,很容易被感染。任何年齡的人均可感染布病,與性別、年齡無關,主要取決于接觸傳染源和病原體機會的多少。因為中、青年是主要勞動力,接觸病畜多,感染布魯氏菌的機會就多,故患病多。布病感染有明顯的職業性,獸醫、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生鮮奶、吃生肉而患布病的病例。育齡婦女如果患上布病,應該及時進行規范治療。治愈后對其生育能力一般不會造成影響。但藥物治療期間,應采取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懷孕,以免治療用藥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主要指通過進食或飲水感染布病,有的人喜歡喝生奶或者吃生奶制品、半生肉、生肝、未熟的肉,以及手不干凈就拿食物吃,布魯氏菌會經口腔、食管黏膜感染人體。(1)搞好飲食、飲水衛生,不吃不清潔或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食物,飯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種奶及奶制品必須經過消毒處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鐘)和煮沸消毒。農牧民喜歡吃的奶制品,如奶皮子、奶豆腐、奶渣子、奶油和黃油等,在制取過程中均應經過80℃以上高溫處理2 小時以上。(2)飯店、家庭用的菜刀、案板,要生熟分開;切了生肉的刀、案,也要用熱水消毒,避免污染其它餐具。洗碗用的抹布,如果擦了切肉的刀、案,再去擦碗,也能傳染布病。所以,抹布也要有兩塊,一塊擦生肉刀、案,一塊擦熟肉刀、案。(1)布魯氏菌可懸浮于空氣中,隨空氣塵埃經呼吸道進入體內。因此,防止呼吸道感染對預防布病是非常必要的。對剪毛、加工皮毛的場地以及家畜的圈舍等要做好現場消毒工作,特別是應戴好口罩,防止經呼吸道感染布病。(2)對家畜的圈舍應經常晾曬,對牲畜停留過的地方要經常進行消毒和清掃。家畜的糞便要及時運到糞坑或偏僻、離開水源的地方集中堆放或泥封,經過生物發酵殺死布魯氏菌后方可用于農田。牛、羊的干糞,尤其是在牧區草原上拾到的糞便,如做燃料須切成塊晾干后再使用。不吃不清潔或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食物,飯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種奶制品必須經過消毒處理后,才能食用。居民家庭日常食用家畜肉時,應將其切成小塊,烹制熟后食用。不吃生的和半生半熟的肉,操作時做到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有從事飼養、放牧、獸醫或者布病防疫工作的人,在工作中應做好個人防護。家里有羊圈的,要定期對羊圈消毒。布魯氏菌可懸浮于空氣中,而口罩作為一種過濾屏障,可以阻礙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飛沫、塵埃等有害氣體進入人體內。會。羊是人類布病的主要傳染源。山羊、綿羊都對布病易感。病羊胎盤和流產羔羊含有大量布魯氏菌。此外,健康羔羊也易通過吸食病羊的乳汁而感染,人接觸后感染概率高。因此兒童盡量不要與羔羊玩耍。主要有工作服、防護服、口罩、膠鞋或膠靴、圍裙、橡膠或乳膠手套、線手套、套袖、面罩等。工作人員可根據工作性質的不同,酌情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