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豬藍耳病是常見一種病毒性傳染性疾病,分為高致病性和經典型兩種,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相對于經典型而言是更為嚴重的一類重大傳染性疾病。近年來,藍耳病已經成為制約生豬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之一,我國相關部門也高度重視要做好豬藍耳病的強制性免疫接種工作,但在實際生產上不難發現藍耳病毒的變異能力較強,我們所面臨的防控任務十分艱巨。為促進生豬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還需積極探索如何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構建良好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的控制豬藍耳病的傳播。
豬的藍耳病是生產上較為常見的一類病毒性傳染性疾病,藍耳病毒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傳播速度快、傳染性強、發病快、死亡率高、病程短等。該病最常見的傳播方式是接觸感染,患病豬就是一個流動的傳染源,病豬與其他豬群接觸、配種及其排泄物都會導致藍耳病大面積蔓延。藍耳病的傳播方式有兩種,垂直傳播和平行傳播。常見的垂直傳播為妊娠母豬感染藍耳病毒后會通過母體胎盤將病毒傳遞給仔豬,這樣一來仔豬出生后便成為一個病毒攜帶體;公豬在配種前染病若沒有及時發現,在交配或人工授精時都會將病毒隨之帶入母豬體內繼而再由母體傳播給胎兒。平行傳播主要表現為不同豬群間的傳播,從外面引進的豬群若有一只攜帶藍耳病毒沒有及時發現將會迅速殃及全群,并在場區內的豬群中傳播開來。因此,藍耳病主要的傳播方式是豬群內部的傳播,傳染源與健康豬群接觸會迅速導致病毒的擴散蔓延。一是現代養豬生產上養殖者為充分發揮生豬養殖業生產效益,增加飼養密度,導致養殖環境受到很大的威脅,為藍耳病毒的生長和繁殖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豬種引進時隔離和檢疫工作不充分,不慎將病原物帶入豬場,也容易引起場區內健康豬群的感染;三是消毒管理措施未能有效執行,沒有切實履行相關規定執行消毒管理,不慎將病毒帶入生產區;四是圈舍內衛生環境未達要求,產生的糞污廢水處理不當,飼養管理不當,舍內舍內陰暗潮濕,通風不暢等,為疫病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五是生豬在出售過程中,防疫檢查不達標,使得病毒遠距離蔓延傳播,增加了不同地區病毒的流動性;六是豬場獸醫的疾病診斷性失誤,未能及時發現藍耳病毒,*濫用導致豬群整體*下降,容易被病毒侵襲;七是免疫程序不完善,生產上對妊娠母豬和仔豬的免疫工作不足,生產上對病死豬只處理不當,導致藍耳病毒的蔓延擴散。豬藍耳病的發生無明顯季節性,一年四季可發生本病,呈地方流行性。藍耳病毒*的自然宿主是豬,不同品種、不同年齡段的豬都有可能感染本病,但在生產上本病最易感的豬群是妊娠母豬和1月齡的仔豬。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感染,以空氣為介質進行傳播,也可通過胎盤和精液進行垂直傳播。帶病豬群的遠距離流動易引起不同地區豬群的大面積染病。豬的藍耳病表現出發病急,死亡率高的特點,死亡率可達50%以上,妊娠母豬的流產率超過30%。藍耳病毒可在豬的血液和內臟組織器官中長期存活,通過病原體的糞便可將病毒傳播到空氣中也能存活較長時間。本病毒的流行病學的重要特征是持續性感染,病毒在生產區內的長期滯留可使該病呈一定流行性。
該病可通過臨床癥狀、病理解剖變化進行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5.1 加強飼養管理 為有效預防藍耳病的發生,生產上應加強對飼養環境的監控,改善和飼養條,做到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豬場嚴格執行封閉式管理,對進出生產區的人員做好嚴格消毒,拒絕外來人員的參觀。保證豬舍內環境清潔,做好通風管理工作,保證豬舍內溫度適宜。嚴格防疫,對引進豬只做好檢查工作,防治病毒攜帶豬的流入。5.2 嚴格消毒查殺 嚴格執行消毒管理工作是生產上做好預防疾病的必要步驟,能使豬染病的機率降低。因此,生產上為了有效做好豬藍耳病的預防工作,在生產區內與豬接觸到的生產工具以及進出豬場的車輛都要進行嚴格的清潔消毒管理,豬的排泄物也要及時處理。5.3 科學免疫 生產上豬藍耳病預防使用最多的免疫手段是疫苗免疫,可根據不同地區病毒流行趨勢和本廠內豬只的具體生產狀況選擇合適的藍耳病毒防疫疫苗。保證疫苗合格,來源渠道正規,在保質期內。避免因藥物問題導致的預防效果不佳現象。養殖戶應根據當地疫情特點結合當地有關部門的規定和專家建議選擇高效的疾病免疫程序。免疫結束后應觀察豬群,對其抗體進行檢查,保證疫苗免疫的有效性,減少豬患病幾率。5.4 有效預防 藍耳病的發病原因復雜且傳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嚴重。在生產上應制定總和防疫程序,做到防重于治療,預防為主的原則。確保降低藍耳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般同一個廠選擇同種疫苗進行免疫接種。在飼養過程中要做到每個圈舍配備固定飼養員,拒絕外來參觀人員,加強場內健康豬群的保護工作,引種時要加強檢疫,杜絕疫區豬種的引進,非疫區引進的豬種也應做好消毒管理和隔離觀察。確保豬群健康后才能允許進入生產區。5.5 實行全進全出制 生產上一般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 減少應激因素。豬出欄后,對圈舍進行徹底的清掃消毒,空舍2~3周后再飼養下一批豬群。5.6 堅持自繁自養 妊娠母豬通過胎盤垂直傳播是該病毒的重要傳播途徑, 一般建議養殖場做到自繁自養, 保證源頭供應,建立穩定的生產豬群, 非必要情況下拒絕引種,可有效切斷外來帶病豬只的進入,是重要的預防措施。出現必須引種的情況要保證對引入后的豬群做好隔離監測工作,經隔離檢疫4~5周確定豬只健康后可進行混群飼養。5.7 病豬處理 養殖生產上若出現患病豬應及時隔離銷毀,嚴格控制病豬的流動性,對病豬尸體進行無害化處理,并對其圈舍進行徹底的清掃消毒,防止病毒蔓延擴散。及時停止生豬的出售和引進外來豬種工作,并嚴格控制場區內部健康豬群的流動,有效控制疫病的傳播。
豬的藍耳病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傳播速度快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目前生產上針對豬藍耳病并無*藥物,在養豬生產上加強飼養管理是基礎,強化環境監測,定期衛生消毒,保證營養水平,減少豬群應激,堅持自繁自養,實行全進全出,合理免疫接種,減少藍耳病毒給養豬業帶來的危害,為生豬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中堅力量。